锂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和电池外壳几个部分组成。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主要的锂离子来源,在锂电池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脱嵌通过电解液进入负极,放电时则相反。正极材料是电池材料中产值最高的环节,占比材料成本约40%,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决定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进而影响电池的综合性能。
锂电池按照正极材料体系来划分,一般可分为钴酸锂(LCO)、锰酸锂(LMO)、磷酸铁锂(LFP)以及以镍钴锰酸锂(NCM)和镍钴铝酸锂(NCA)为代表的三元材料等。钴酸锂工作电压高、振实密度大、电化学性能良好,主要应用于3C领域。但原材料钴的全球储量非常有限,且钴的价格较高,导致电池成本居高不下;锰酸锂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主要应用于小动力及新能源专用车领域。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是目前动力电池使用的主流正极材料,其中三元电池比容量比磷酸铁锂电池更高,但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如磷酸铁锂电池。
由于正极原材料中锂、钴、镍等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正极材料的价格也随之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整个正极材料行业在2021年呈现“价量齐升”的繁荣景象并一直延续至今。2021年中国正极材料的产值达到1419.1亿元,同比增长123.1%,超过2017年产值的增幅。
【资料图】
根据EV Tank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为109.4万吨,同比大幅增长98.5%,市场增长空间大。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在2014年前以钴酸锂为主导。随着新能源车行业起步增长,磷酸铁锂因技术成熟、成本更低,率先应用于新能源车上,随之放量。此后受国家补贴政策引导,叠加长续航里程的需求推动,三元材料居上。目前,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已经成为新能源车的两大主要技术路线,随着新能源车下游需求不断抬升,国内销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21年中国三元材料出货量达42万吨,占比约39%,磷酸铁锂出货量大45万吨,占比约41%。鉴于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细分市场定位的差异以及各自优劣势的互补性,预计未来两者将共同主导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发展。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最为关键的原材料,锂电池正极材料上游为锂、钴、镍等矿物原材料,结合导电剂、粘结剂等制成前驱体。前驱体经过一定工艺合成后制得中游正极材料,应用于不同的领域。锂电池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能起主导作用,且正极材料的成本占比也较高。下游锂电池制造领域主要分为动力锂电池、消费锂电池与储能锂电池,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手机、便捷式电脑与储电站等领域。
正极材料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硫酸镍、硫酸锰、硫酸钴、金属镍、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主要辅料包括烧碱、氨水、硫酸等,该等原辅材料主要为锂、钴、镍、锰、铁等金属资源。上游金属资源主要的生产企业包括西藏矿业、天齐锂业等。原材料供应商包括格林美、必和必拓、丸红、天齐锂业等,其中格林美主要销售硫酸钴、硫酸镍等硫酸盐,必和必拓主要销售金属镍粉,天齐锂业主要销售锂盐如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上游涉及多种设备的供应厂商数量较多,代表企业有赢合科技、先导智能等。另外,导电剂、粘合剂等辅材也是锂电正极材料的主要原材料,代表企业有上海汇普工业与三爱富等。
正极材料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其价格受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21年以来正极材料价格受到原料价格影响大幅攀升,正极材料价格随着原料价格高涨而大幅拉升。随着新技术在采矿环节的应用和新矿源的开发,矿端开采成本有望降低。中国企业在印尼布局的红土镍矿项目的开采成本低于传统的硫化镍矿,同时会有伴生钴产出,预计2022-2023年会集中释放产能,能够在原材料端带来深度降本。碳酸锂与氢氧化锂预计23年起随着产能释放,价格有望逐步下降。同时,电池循环回收技术的发展应用也能给原料端成本带来较大下降空间,但是短期内受限于回收渠道不完善、供应不稳定等因素,回收仍无法带来显著降本效果。
正极企业主要采用“材料成本+加工利润”的成本加成定价原则。从成本构成来看,正极材料原材料成本占比较大,是在所有电池材料中占比最高,具有很强的资源属性;从价格来看,正极企业与下游客户普遍实行成本加成的产品定价机制。企业与客户在确定采购订单时,就具体规格型号、采购数量的产品提供报价。报价公式由各类金属盐原材料的计价基础及单位产品耗用比率、加工费所构成。
正极企业采取“正极材料-电池-车企”上下游技术互动协同开发、多层次同步推进的主动销售策略。正极材料的销售主要是销售人员和研发人员组成联合开发小组,形成联动机制,以研发人员为主导进行新品推广,正极配方关乎最终电池所需属性,电池会主导前驱体,正极的发展方向,因此销售前会有较长的客户认证期。正极材料的客户认证周期一般为1-2年,对于一些高镍材料的认证周期相对更长,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对于产品和厂商综合评估的整体认证周期时间会达到2年以上。因此下游电池企业或者车企一旦锁定供应商,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更换,锁定龙头客户显得至关重要。随着高镍的技术要求提升,认证时间及前期配方拓展难度增加,需要前驱体和电池厂深度参与配方研发。
原材料价格对正极企业盈利能力影响较大,关注企业库存收益。三元正极材料的售价采取原材料成本+加工费的模式,原材料成本,取决于镍、钴、锰和碳酸锂、氢氧化锂的价格走势。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下,原材料价格对正极企业盈利能力影响较大,关注企业库存收益。在三元正极上,金属钴的价格对原材料成本影响最大,三元材料正极价格也与钴价高度相关,在铁锂路线上,碳酸锂的价格对原材料成本影响最大,磷酸铁锂正极价格也与碳酸锂价格高度相关。此外。从加工费来看,一般国外客户>国内客户。
正极在四大材料中竞争最激烈,行业集中度较为分散。2020年正极材料CR6达38%,行业集中度仅为隔膜、电解液和负极的一半。
从行业总体竞争格局来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的快速增长使得湖南裕能和德方纳米在2021年分别成为整个正极材料行业的第一名和第二名。未来随着电池企业、大化工企业、上游矿产企业跨界进入到正极材料领域,整个行业的竞争或将更加激烈,总体行业格局仍有可能发生较大改变。
三元正极材料行业竞争格局分散但稳定。目前全球三元材料产能主要位于中国、韩国、日本。其中,2021年中国三元材料出货量占全球三元材料出货量的比例为58.77%,占比超过一半,产品以镍钴锰酸锂为主,日本三元材料以镍钴铝酸锂为主,韩国则兼有镍钴锰酸锂和镍钴铝酸锂。2021年我国三元正极材料市占率前三分别为容百科技、当升科技、天津巴莫,各自市占率差距较小,未出现绝对领先的企业。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市场集中度较高,呈现二强竞争局面。2021年我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两大巨头分别为湖南裕能、德方纳米,CR2为45.21%,占据市场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德方纳米与湖南裕能市场份额较为接近,二者常轮动为行业市占率第一与第二,呈现二强竞争局面。
预计2025年中国三元材料出货量将达190万吨,全球三元材料出货量将达300万吨。根据容百科技审核问询函回复援引GGII数据,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三元材料出货量持续增长。2017-2021年,中国三元材料出货量从9万吨增长至43万吨,预计2025年将达到190万吨;全球三元材料出货量从15万吨增长至74万吨,预计2025年将达到300万吨。结合2017-2022年523三元正极材料均价约188000元/吨计算,预计2025年中国三元材料市场将达3572亿元,全球三元材料市场规模将达5640亿元。
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出货量将达287万吨,市场规模约2066亿元。根据《湖南裕能会计师事务所第二轮回复意见》,湖南裕能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为1550GWh。储能电池出货量为416Gwh,对应磷酸铁锂材料需求287万吨。根据百川盈孚,2017-2022年磷酸铁锂材料市场均价约为7.2万元/吨,相乘可计算算得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66亿元。
参考研报:
1.英大证券-锂电产业行业专题报告:正极产能快速扩张,磷酸锰铁锂和高镍三元是未来主流技术方向
2.渤海证券-锂电新材料行业专题报告:新一代锂电材料,产业化放量在即
3.国泰君安-三元正极行业系列之一:技术迭代探讨,三元正极的高镍化、高电压化和单晶化
4.海通证券-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石油化工产业链锂电材料概述
5.湘财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链研究系列报告之二:电动车核心材料需求前景广阔,材料体系不断迭代创新
6.华泰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深度研究:扛鼎电池性能,重塑行业格局
7.银河证券-当升科技-300073-技术引领,视野放眼全球,五大优势构筑核心竞争力
8.民生证券-汽车行业的革命系列报告之二:星辰大海方启航,拥抱电动大时代
Copyright © 2015-2023 亚洲财富新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